锂电池回收行业:超百亿市场将开启,有何机会和挑战?
数据来源: 锂电观察
发布时间:2024-01-30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接续发力下,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动力电池也成为“风口上的猪”,突飞猛进。按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周期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动力电池报废潮即将开启,将带动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一、发展现状:大规模爆发期将至,关注七大细节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将至,或带动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增长

锂电池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3C数码和储能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为主要市场。从我国2023年锂电池出货量来看,动力电池占据主要产量份额,达到71.19%,其次是储能电池,占比达23.28%,最后是3C数码,占比5.53%。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自2012年进入快速增长期,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949.5万辆,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0.7GWh增长至2023年的387.7GWh,年化增长率为81.85%。

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早期投入使用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将陆续进入报废期。汽车动力电池为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上游产业,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将直接影响锂电池回收利用和相关设备需求。根据EVTank数据,预计到203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602.8万吨,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锂电池回收利用具备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废旧锂电池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一旦泄露会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钴、镍、铜等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在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对废旧锂电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其中的金属材料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

废旧锂电池可按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汽车动力电池剩余容量下降至原有容量的80%时达到退役标准。当电池容量为原有容量的20%-80%时可以进行梯次利用,按照剩余能力从大到小排序,应用的领域依次为低功率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电网储能和家庭储能。当剩余容量低于原有容量的20%时,电池达到报废标准,可再生利用。

废旧锂电池资源价值丰富,其中的正极材料金属(镍、钴、锰)、其他金属(铜、铝)和塑料均可实现再生利用,从而降低锂电池生产成本和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正极材料为有价金属回收的核心,物理拆解+湿法冶金为主流工艺

锂离子电池由外壳、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集流体组成,其中金属成分主要集中在外壳、正极和集流体中。外壳与集流体中含有铝、铁、铜等金属单质,回收较为简单。正极材料中包含锂、钴、镍、锰等金属化合物,有较高回收价值和回收难度,是废旧锂电池回收的核心。

动力电池材料回收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分离提取和产品制备。行业内主流企业大多在预处理阶段采用物理法进行破碎分选,在分离提取阶段采用湿法冶金工艺。

锂电池回收主要设备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使用的主要设备为压力容器和破碎分选设备,设备中金额占比较大的主要有MVR系统、反应釜、储罐等压力容器(占设备购置金额比例约为42%)以及破碎分选设备(占设备购置金额比例约为23%)。

锂电池回收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

根据回收主体的不同,分别是以新能源车企、电池厂、第三方厂商以及动力电池联盟为主体的商业模式。新能源车企现成的回收网络广泛,渠道优势最显著,回收成本低且效率高,但专业性不足;电池厂商有利于打造产业闭环,商业模式稳定,但对管理要求较高;第三方厂商专业性强,技术优势最显著,但需要自行建立回收渠道,话语权较小,规模壁垒较高;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模式回收效率高、成本低,运作规模最大,但管理难度大,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有望成为主流模式。

布局电池回收市场的企业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生产链上的大部分企业类型,如新能源整车厂、电池厂、正负极材料厂、第三方回收企业等,代表企业有比亚迪、宁德时代、华友钴业、赣锋锂业、格林美、天奇股份等。经济发达地区受限于环保等高限制性条件约束,设立此类回收企业较少,工信部公布的具备国家许可资质的88家白名单回收及梯次再生利用企业中,主要位于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及广东、浙江、江苏省部分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回收渠道网络覆盖面和再生技术先进程度,构筑成电池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锂电池回收行业上游情况

锂电池回收行业上游的企业主要为电芯制造企业、汽车报废拆解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等,原材料主要是废品电芯、废旧动力电池包、试验动力电池包、事故车辆电池包、正极材料边角废料及不合格残次品等。随着回收行业内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立稳定的回收供应渠道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电池回收主要是以钴、镍金属含量乘以金属价格及一定的折扣系数来确定,折扣系数会因碳酸锂价格的变动而波动,也决定了回收行业的毛利率水平。

锂电池回收行业下游情况

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厂家是回收后再生利用的最主要客户群体,行业内逐步流行上下游联手的供应模式,即电池厂商将废电池及电池废料交给回收企业,回收企业回收处理后,产出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原料交给电池厂,提前锁定上游资源。

二、政策环境:多层利好释放,行业水平有望提升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以及国家标准,涉及汽车动力电池设计及生产、编码溯源、回收、运输与贮存、梯级利用、再生利用等诸多方面。随着国家政策和标准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预计废旧电池回收行业的技术和标准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规定,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稀土等其他主要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7%。

三、风险防范: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警惕六大风险

政策支持不及预期的风险

锂电池回收行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依赖于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若新能源电动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无疑会大幅减少锂电池的需求,从而对锂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锂电池回收行业备受关注,大量的潜在竞争者通过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寻求合作联营等途径迅速切入,国内外电池回收企业不断进行产能扩张,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推动行业洗牌,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原材料供应风险

随着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华友钴业等锂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进入锂电池回收业务,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将是对原材料的争夺,锂电池回收渠道成为关系企业生存的关键。

正极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正极材料锂、钴、镍等金属的价格波动较为剧烈,若正极材料金属价格大幅回落,将对锂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偿债能力。

安全生产风险

锂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爆燃并引起火灾事故,行业内曾出现多次安全事故,若发生相关事故将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并影响承租人的偿债能力。

技术进步风险

锂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在新能源电动车、储能等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锂电池逐步成为主流的电池,这也造成了上游材料如镍、钴、锂等价格的大幅波动,提高了锂电池的成本。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若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可能取代锂电池的地位,进而危及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5-679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