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设备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绿色环保将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 锂电观察
发布时间:2024-05-30

锂电设备是指利用设备将电化学物料通过各种工序而制成电芯及参与电池系统组装的各类设备的总称。锂电设备是锂电池制造行业的必备设备和基础设施。锂电设备按照涵盖功能范围划分,包括专机和整线。专机包括单机设备和一体化设备,是指实现单一或多个功能的,但尚未实现某一生产环节的整线生产,例如叠片机、封装机、焊接封装一体机等;整线是指基本实现了某一流程的全自动化生产,例如电芯装配线、电池组装线。

锂电设备行业发展相关政策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动力锂电池需求的持续爆发,不断推动着锂电池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动我国锂电设备行业的发展。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和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锂电设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锂电设备行业产业链

1、锂电设备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锂电设备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设备制造商和下游锂电池生产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提供锂电池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如锂、钴、镍等金属材料,以及电解液、隔膜等辅助材料。下游锂电池生产商是主要客户群体,他们通过采购上游原材料和中游设备制造商的产品,生产各种类型的锂电池,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等。这些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

2、锂电设备行业下游应用分析

锂电池的发展带动了锂电设备的需求增加。随着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对锂电池需求的不断增长,相应的锂电设备需求也随之增加。例如,电池生产线上需要使用涂布机、辊压机、注液机等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市场需求也会随着电池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747GWh。

中国锂电设备行业现状分析

1、中国锂电设备行业市场规模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2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同比增长70.1%。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进一步普及,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15.73%。

2、中国锂电设备行业产品结构

在锂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态势下,巨额锂电设备重大招标和采购订单接连落地,锂电设备企业订单激增,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从细分市场占比来看,我国锂电设备前段、中段、后段设备市场占比分别为44.05%、35.71%、20.24%。

3、中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

国内锂电企业大多成立或发展于2010年前后,随着近几年国内锂电池厂商的扩产而快速发展,已经实现从技术和规模上对日韩的全面反超。近年来,在政策及市场推动下,国内锂电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新技术应用不断突破。数据显示,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也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预计在新一轮的动力电池扩产周期中,国产锂电设备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锂电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1、锂电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2022年中国锂电设备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多元化的,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市场份额较高,但其他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锂电设备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市场份额主要由几家大型企业主导。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等企业是行业内的领先者,具有强大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2、锂电设备行业重点企业营收

先导智能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先导智能锂电池智能装备主要产品包括:新型合浆系统、涂布设备、辊压(分切)一体设备、模切设备、卷绕设备、叠片(切叠一体、热复合叠片)设备、电芯组装生产线、化成分容测试系统、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工业信息化MES系统等。2022年先导智能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9.44亿元,同比增长42.96%。

锂电设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锂电设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新的材料和工艺不断出现,这需要相应的锂电设备进行配套和支持。例如,固态电池的出现对现有的锂电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相应的设备制造商需要针对新的电池技术进行设备的研发和升级。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绿色环保将成为锂电设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5-679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