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加剧,“没资格卷”的二线电池厂商出路几何?
数据来源: 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24-03-22

“目前二线厂商没有资格卷,而是处于共生死的状态。”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2024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如是说。

自2023年锂电产业链整体步入产能过剩时代,“内卷”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价格战厮杀抢夺市场、项目募投脚步放缓、淘汰风险加剧等现象成为内卷下电池企业面临挑战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马太效应下,二线电池厂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市场环境。

GGII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59.7GWh,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装机量分别为162.11GWh、100.44GWh,合计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73%。

而放眼全球市场,尽管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榜单里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市占率达到63.5%,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市占率之和却达到了52.6%。

面对此种市场格局,刘金成表示,卷没有前途,必须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基本功。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到理性良性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回归到这个行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去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刘金成进一步解释道。

当“卷”变成共生死,当淘汰赛变为友谊赛,二线电池厂商们该如何“突围”?

没有前途的“价格战”

在终端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环境使然下,2024年以来,动力电池价格战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电芯价格持续走低。

数据显示,2024年2月,部分磷酸铁锂动力电芯含税价格为0.4元/Wh,这已经跌破二线厂商现金成本。

反观宁德时代,凭借着产品和客户结构多样化、供应链采购管理等多重策略,电池价格调整相对平滑。

即使材料价格行至低位时,宁德时代仍然与二线厂商仍有0.05-0.06元/Wh的低成本优势以及0.2-0.3元/Wh的高价格优势。

电池作为非标产品,材料成本和技术溢价是构成其价格的主要成分。以目前的原材料价格水平来看,其对电池价格影响预计仅0.01-0.02元/Wh,可下跌空间已十分有限。

由此可见,提升产品的技术溢价是二线厂商们打破价格内卷的必经之路。

其中,电池的生产良率水平首先影响着电池成本及技术溢价,也是衡量电池企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此前媒体报道称,宁德时代整线良率已达到93.5%。

而随着行业内对极致制造、极致成本、极致品质的追求,二线电池厂商们已将单一工序良率推到99%以上,整线良率推到90%。

如亿纬锂能近期在调研纪要中表示,公司小圆柱产线的良率可以达到 98%的水平;大圆柱电池的良率可以做到90%以上。

目前来看,“高良率”虽然具备相对更强的竞争力,但其稀缺性却不复往昔。

在终端市场对电池需求多样化、场景应用多元化的趋势之下,差异化产品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要素,这无疑考验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技术路线布局“难题”

诚然,电池厂商们已经意识到下游市场对产品创新及差异化的需求,行业内新的技术概念不断涌现。

回顾2023年,国内电芯厂商、车企已经发布至少十款新的电池技术,如亿纬锂能的π电池、蜂巢能的蜂速短刀、兰钧新能源的辰星电池等。

与此同时,二线厂商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从已经披露的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的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5.6%、32.3、5.7%。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不断革新的技术方向,刘金成指出,二线厂商们主要面临两项挑战。

其一,面对未来实现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时间,如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产业化,电池厂商本身的持续经营能力是否支撑其走过这一轮低谷期。

其二,在电池制造业逐渐回归本质,盈利能力承压下,这些企业是否还具备研发新技术的资金实力。

由此可见,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布局和产品的造血能力是抢占市场的最大底气,也是进入下一个竞争周期的入场券。

2024年,各家企业的技术布局逐渐明确,大圆柱电池、快充电池成为多家布局的重点。

其中,亿纬锂能仍然坚持大圆柱、大铁锂的技术方向。对于大圆柱电池的优势,刘金成强调,汽车属于一种机械装置,机械装置的零部件尺寸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方形电池有缺点会膨胀,圆柱电池尺寸一样,系统设计安全性好。未来公司量产的大圆柱电池有望在能量密度280Wh/k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此外,亿纬锂能布局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包括了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其中锂金属电池已经做到450Wh/kg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800多次,在一些特殊而较有前景的场景应用。

欣旺达持续布局了三元、铁锂系列超充生态产品。2023年,欣旺达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产品--闪充电池,采用4C NCM超级快充,支持电动汽车轻松续航1000公里,10分钟充至80% SOC,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三元方面,欣旺达还在持续开发更高倍率的产品,5C~6C闪充电池开发顺利,内阻更低,散热性能更好;铁锂方面,今年2月,欣旺达表示已开发完成4C磷酸铁锂电池,后续将召开产品发布会。

瑞浦兰钧则深耕于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电池将成为电池技术路线。瑞浦兰钧“问顶”技术助力LFP动力电芯在容量达175Ah时,体积能量密度超430Wh/L,实现16分钟超级快充;问顶345Ah储能电芯在保持统一尺寸下容量再度大幅提升,降本增效。

比克大圆柱已经更迭到第三代,在全极耳技术的加持下,产品支持4C快充,25℃环境下,20分钟即可从10%电量充电至80%。

产能规划上,比克计划于2024年底先完成2.5GWh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后期产能将逐渐爬坡,2026年达产15GWh,2028年将达产30GWh。

寻找增量市场

在终端消费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叠加动力电池产业头部寡头、品牌混战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二线厂商的发展空间已被局限。

产能过剩、盈利承压下,二线厂商们开始积极拓展增量市场。

一方面,出海已成为最具韧性的“破局”之路,各家电池企业开启了开拓全球市场的脚步。

目前来看,二线厂商们已接连在海外完善布局,足迹遍布东南亚、欧洲和美国,凭借产品和技术的成熟性手握当地车企大单。(点击查看电池企业海外产能布局)

其中,在东南亚市场,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当地的电池工厂已下线交付。

2023年12月,国轩高科旗下泰国合资公司(以下简称NVGOTION)第一款电池产品正式下线;2024年2月,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正式投产,产品开始批量交付,即将搭载长城和合众旗下多款新能源车型在泰国上市。

另一方面,秉持着“长期主义”原则,电池厂商们将储能业务作为盈利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GGII发布的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TOP10显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中创新航皆位列其中,储能领域渗透率不断提高。

此外,在全面电动化的趋势之下,电池厂商们也正向更细分的领域布局。电动船舶、电动重卡、机械工程、eVTOL...都已成为业务布局的重点赛道,以寻求新机遇、塑造新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5-6792766